(总第118期)
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 2013年7月16日
【专题活动】
“王元洪社会帮教工作法”在“‘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工作
大家谈”活动中面世,“王元洪工作室”揭牌仪式同步举行
市司法局副局长蔡永健讲话,长宁区副区长曹新平致辞
7月8日下午,“王元洪社会帮教工作法”在长宁区工人文化宫举办的“‘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工作大家谈”活动中面世;市爱心帮教基金会理事长庄孝志、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董事长乐伟中为“王元洪工作室”揭牌;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理事长王元洪作《帮教工作之我见》主旨发言。(全文另发)长宁区众扶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顾颂珍、青浦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会长戴金龙、上海政法学院老师李月华和市新航总站虹口工作站社工朱晓雷等作了交流发言。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贾洛川、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昱作专家点评。本市300余名社会帮教志愿者和单位会员代表分享了“社会帮教工作大家谈”的交流成果。
活动由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新闻主播骆新主持。长宁区副区长、区公安局长曹新平致辞,市司法局副局长蔡永健出席并讲话。
蔡永健同志在讲话中对“‘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工作大家谈”活动的举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刚才,“王元洪工作室”正式揭牌。王元洪同志介绍了他从事帮教工作三十年的心得和感受,几位志愿者代表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对帮教工作的认识和思考,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我感觉今天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代表着上海的社会帮教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方面,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蔡永健同志说,志愿者工作,尤其是对特殊人群进行帮教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单凭一腔热情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发挥效果。在境外,像香港善导会这种专门从事社会帮教工作的社团组织,吸纳志愿者开展帮教,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有专业的教材,还要通过考核,才能正式参与志愿服务。我们这方面起步较晚,做得还比较粗放。我们的15143名志愿者,热情很高,但可能有不少人无从入手,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这实际上也是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是一种浪费。今天的活动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的社会帮教工作要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转型、要升级,要有科学的方法引导,实现集约化,让每一个志愿者都真正发挥作用。
蔡永健同志强调,刚才,王元洪同志介绍了他总结的一些社会帮教工作方法。王元洪同志是本市社会帮教工作的领军人物,可以说见证和经历了上海社会帮教工作从无到有、从单兵作战到集团经营、从无序开展到组织化运作的全过程。而他本人也从一名满腔热忱的个人帮教志愿者,逐渐成长为全市社会帮教组织的领头羊,获得了很多荣誉。我想,对社会帮教工作始终怀抱着一种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全情投入,是王元洪同志在社会帮教道路上一直走到今天的真谛。刚才,王元洪同志的发言,正是他三十年帮教经验的浓缩和总结,对全市社会帮教志愿者来说,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三十年的经验无法在短短十几分钟的发言中,完全阐释清楚。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把握社会帮教工作的方式方法,市协会编印了“王元洪社会帮教工作法”一书,从七个方面系统总结了王元洪同志三十年来从事社会帮教工作的心得和体会。相信这套工作方法,将为全市社会帮教志愿者提供一个参考模板,引导志愿者理性地参与社会帮教工作。
蔡永健同志提出,除了王元洪同志,我们还有康志坚、高铭言、殷金喜、孙祥英、杨文华等多年从事社会帮教工作的志愿者典型,还有近两年才加入社会帮教队伍的优秀年青人,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可以总结。有了这些工作方法,我们对志愿者的培训也就有了实质的载体,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新的志愿者在入门阶段可以跟着已经成型的成熟经验,程序化地开展帮教工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了自己的心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经验,供后来者参考。这样不断细化、完善、充实、丰富我们的社会帮教工作方法,最终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社会帮教工作大全。
蔡永健同志希望,对于社会帮教工作方法的探索,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社会帮教工作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帮教工作之我见
在“‘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工作大家谈”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理事长王元洪
(2013年7月8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长期奋战在社会帮教第一线的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这么多年来从事社会帮教工作的一些心得和想法。
1983年,我拿到了个体户证书,成为了石门路上的水果个体经营户,渐渐地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得益者。当年我谈恋爱时,在决定谈与不谈的关键时刻,也是我最无助的时候,在我最需要别人帮我的时候出现了贵人,是政府部门的好心人关键时刻帮了我,才使我人生中有了这样美好的婚姻。就因为我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萌发了致富后要感恩党、回报社会、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的想法。当时正值一批严打的人出来,街道组织牵头,由我出资,搞一个茶话会。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帮教生涯”。简单地说,我的帮教工作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人帮教,第二阶段集体帮教,第三阶段组织化帮教。
第一阶段:个人帮教
前面说到的茶话会,就在那年春节前夕,我向每一位参加茶话会的人发了一份请帖,我想他们以前收到的,不是传唤证、就是判决书,现在他们出来了,收到请帖,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社会没有抛弃他们。我又发请帖、又买糖果、香烟。茶话会上先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说说心里话,把苦水倒出来。当时反映强烈的是没有单位要他们。他们要工作、要吃饭。就这样,开始了我第一个帮教。茶话会后我安排俞某做水果生意,他不敢做,秤不识、又怕亏本,了解他的想法后,我开始教会他怎么用秤,而且告诉他亏了算我的,赢了是你的,这种宝大祥的事不做还能做什么?就这样俞某平稳地度过帮教期,不久找了一位大学生妻子,而他自己是文盲。从那以后,每逢春节,我都会召集40名帮教对象,请他们到街道来参加茶话会,教会他们从重拾自信,找回尊严。
于是,我下了决心,拿出自己的积蓄,花费自己的精力去帮助这些人员。在1996年之前,我以个人身份进大墙开展帮教工作,这期间一共帮助了36个人。当时我用爱心、恒心、诚心对待我帮教的每一位对象,经我帮教的36人中,至今没有一个人重新犯罪,有的已经自食其力,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的已经成为企业家、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看到自己帮教的成效,为我之后帮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树立了信心。
第二阶段:集体帮教
1989年,静安区有24位刑释解教人员。当时我担任区个体协会常务副会长,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开始每天跑东家走西家,跑饭店、跑摩托车行商量安排解决这些刑释解教人员的工作。老板不敢收,出了钱让他学技术不算,万一偷了配件怎么办?我一边做老板工作,一边还与那些帮教对象沟通。这些人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某。他是因为伤害罪判了5年。出狱后,他的女友已与别人结婚了。王某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恼火,怀揣尖刀招了辆摩托车,准备去刺女友。我知道后,立即赶去阻止,并安排他到自己的摊位上做帮工。在我的带领下,许多个体业主渐渐抛弃了顾虑,开始接收安置刑释解教人员,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岗位,经过努力,静安区个协会员共安置了16位帮教对象,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赞赏,评为静安区十佳好事。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如果没有饭店、摩托车行老板的帮忙,16个人我怎么安排啊?1996年那年,我在静安区个协发起,组织了有13位会员的帮教小组。几年后,我与同伴毕智江在洪智贸易有限公司设立了安置帮教基地。
建立起全市第一支帮教队伍后,定期到提篮桥监狱和军天湖、白茅岭监狱,与静安籍的犯人开展帮教活动。这时,我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岗位出岗位”。大家用自己的力量为帮教活动添砖加瓦。
第三阶段:组织化帮教
2000年9月,在市司法局“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先进理念倡导下,我参与了本市第一个社会帮教志愿者社团——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开拓,全市19个区县(包括南汇、卢湾)都建立了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尤其是2006年,市协会进入了社会化运作,由此开创了上海社会帮教工作的新格局:帮教工作的领域由监狱延伸至社区,帮教工作的层次由个人自发提升到社团组织,帮教工作的力量由“单兵作战”发展为“协同作战”,帮教工作的对象也从本市“特殊人群”拓展到在沪外省籍刑释解教人员及其家属子女。市、区县帮教协会的成立,意味着我市的帮教工作进入了一个“组织化帮教”的轨道,翻开了帮教工作令人振奋的崭新篇章。
在市司法局的领导下,在市矫正办的指导下,在区县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一直都在不断摸索,总结成功经验,慢慢地形成了协会自己品牌化的项目。
“中途之家”——给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提供了温暖的港湾;
“帮扶、新航、和谐”专场招聘会——为解决“特殊对象”就业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关爱行动”——一方面为了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也促进服刑、劳教人员的教育和改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社会帮教工作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爱的黄丝带”社会帮教活动月由此应运而生。
同时扩大了帮教工作的范围,延伸到化解社会矛盾,我与洪智中心参与社会矛盾化解2893起,其中集体纠纷59起,动迁矛盾1560起。大田路26家临时房屋动迁,南京西路688号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开工,大中里重大项目建设,西斯文建设工地开工等等,为维护社会稳定,为老百姓维权,为政府办好实事,倾注了我们的心血。
这么多年来,我先后上百次地和这支队伍中的其他战友一起,来到大墙内外,与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开展结对帮教,尽力拯救他们的灵魂。签约、探望、谈心、馈赠、帮困、教育、宣传、鼓励……在集体帮教、组织化帮教阶段,我个人又与157名回归人员结成了帮教对子。经过我一对一帮教过的193名对象,没有一个重新犯罪,至今大部分人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为了唤醒特殊对象的良知和沉睡于他们心中的善念,我和其他帮教工作人员倾尽了自己所能,为此我先后花费了近500万元。在帮教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仁们逐渐认识到,帮教一个人,就能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个社区。
三十年感恩的积累,三十年心血的沉淀,三十年经验的提炼,才有今天的帮教工作之我见,我的帮教体会是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简单归纳为六个方面:
第一,帮教大墙内的服刑劳教人员:
监所必访,提前介入;
结对帮教,以案析法;
沟通亲情,拓宽渠道;
认罪服法,走向新生。
第二,帮教社区矫正人员:
心理疏导,行为矫正;
掌握动态,言行必控;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就业引导,帮困解难。
第三,帮教“中途之家”的刑释解教人员:
像医生对待患者——治病救人;
像老师对待学生——循循善诱;
像家长对待子女——嘘寒问暖。
第四,帮教社区刑释解教人员: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岗位出岗位;
思想教化,行为矫正,心理疏导;
关注言行,鼓励先进,弃恶扬善;
吸毒人员,当作病人,唤醒良知;
定期谈心,解其所难,自食其力。
第五,对待帮教人员的家属、子女:
经济救助,岗位扶助;
文化辅导,完成学业;
生活关心,倡导友爱;
心理慰藉,保守隐私。
第六,化解社会矛盾:
分析案由,掌握思想;
实事求是,公正公平;
利用资源,攻坚克难;
手续完备,不留隐患。
说句老实话,在近30年的帮教期间,我有甜酸苦辣、也有风险,失去了很多,但得到的也很多。简而言之,30年的帮教,值!很有价值!因为有了爱心、恒心、诚心,才有今天的我。我的帮教工作离党和政府的要求、社会的需要还有一段距离,比起其他优秀志愿者们还有差距。我一定会把帮教工作作为一种事业和责任去做好,奋斗我的终生。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谅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