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真情 收获快乐
作为一名基层劳动保障工作者,吴华青同志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始终以良心和责任心作为工作宗旨,以快乐、善良、真诚作为工作法宝,在推荐百姓就业的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她深知,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为有就业愿望的困难人群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其基本的职责所在。她所在的嘉定镇街道是嘉定区的中心老城区,同比其他乡镇失业、无业人员更多,尤其是刑释解教和吸毒人员较多。为了能让此类特殊人群尽早上岗,她带领就业援助员们积极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等基础保障性工作,做好“失业人员库”、“岗位信息库” 两库对接,采取“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工作制度、突出因人施教、实行长效管理”的举措,积极探索各类人员就业工作新路子。
一、调查摸底,建立档案。通过就业援助员加强劳动力资源基础调查,坚持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梳理。摸清人头底数,逐人补充完善有关档案材料。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犯罪类型和回归社会后的工作、生活、现实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和动态,为提高帮教工作的针对性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衔接管理,职业指导。根据劳动力资源的调查结果,她和就业援助员们一起和综治帮教部门及时联系,尤其是针对人户分离的现象,衔接管理工作有很大难度,她及时让社区就业援助员与本人联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围绕“五个优先”(就业指导优先、技能培训优先、就业见习优先、推荐就业优先、结对帮扶优先)展开职业专题指导,做到职业指导不缺位 。
三、动态援助,跟踪服务。在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她力求通过周跟踪、月家访、季调查的帮扶活动加强重点援助,通过积极上门、动态排摸,定期了解此类人员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收入状况,帮助其稳定就业,同时不定期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矛盾与问题,切实做到帮助一人就业,解决一家生活,维护一方稳定。在推荐过程中,对有就业意向的困难人员坚持实施“全程陪伴式”援助,努力确保“零就业家庭”成功就业。
四、倾注真情、送去真爱。为刑事解教人员解决问题必须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出几倍的努力。就在今年上半年,有一位年近50岁的刑事解教人员张某要求就业,由于其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很一般,希望找一个比较轻松和稳定的岗位,多次推荐相关单位都达不到他的要求,部分他中意的单位又由于他本身政治原因,不予录用。吴华青深感自己的责任,随后的日子里,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人脉关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当她推荐张某去做某文化部门的门卫并成功录用时,张某表达了由衷地感谢。在张某工作半年后,她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回访,得知张某工作非常努力,用人单位极其满意。
类似这样的就业援助案例吴华青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她在电脑文件夹中对需要迫切就业的人员建了清晰的基础台帐。在就业援助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一个没有工作的无业人员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的急切心情,想要一份薪水来解决生活来源的迫切感。为此她总是以最好的姿态出现在工作中,力求把就业援助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虽然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有委屈和酸楚,但也收获到了真情和付出后成功的快乐。这也让吴华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劳动保障。